深圳市人民政府依法行政责任制考评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4 01:38:34   浏览:909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深圳市人民政府依法行政责任制考评办法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


深圳市人民政府依法行政责任制考评办法
深圳市人民政府




为搞好深圳市依法行政责任制考评工作,根据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依法行政责任制若干意见》(深府〔1997〕281号),制定本办法。
一、考评范围
实行依法行政责任制,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各局、委、办。
二、考评依据及计分原则
考评以《关于建立依法行政责任制若干意见》(深府〔1997〕281号)确定的依法行政责任制标准和要求为依据,逐项设定考核内容。
考评采取计分制。计分以总分100分为标准,分解确定大项和小项分值。计分采取倒扣分制,各项规定任务部分或全部未达到标准要求的,扣除规定分值的部分或全部。
根据计分结果,总分85分以上的,为优秀;总分75分至84分的,为达标;总分60分至74分的,为基本达标;总分不及60分的,为未达标。
三、考评组织实施
考评工作由市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由市法制局牵头,会同市政府办公厅和市监察局具体组织实施。
考评采取日常检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日常检查计分,其结果作为年终考评的参考依据。
四、考评内容
(一)行政执法主体合法,得分值15分
1、具体行政行为以合法的执法主体的名义作出的,分值5分。以不合法执法主体名义(如以其部门内设机构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扣除全部分值5分;
2、委托执法,依法办理委托手续的,分值5分。委托手续不完善的,扣除分值3分。未依法办理委托手续的,扣除全部分值5分;
3、本部门执法人员经过上岗培训,申领了市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证》,具有执法资格的,分值5分。未申领《行政执法证》的,扣除全部分值5分。
(二)行政行为合法、适当的,得分值31分
1、本部门执法依据、执法职责明确的,分值5分。执法依据不明确、执法职责不清楚的,扣除全部分值5分;
2、本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程序、内容合法的,分值3分。有程序或内容违法的,扣除全部分值3分;
3、本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深圳市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的要求,及时上报备案的,分值3分。未按规定进行备案的,扣除全部分值3分;
4、本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了具体的配套措施或办事程序的,分值3分。需要制定而未制定的,扣除全部分值3分;
5、对本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时组织宣传和贯彻的,分值3分。未及时组织宣传和贯彻的,扣除全部分值3分;
6、对本部门应当履行的法定职责,积极主动履行的,未有放弃、推诿或拒绝的,分值3分。有放弃、推诿甚至拒绝履行的,视件数的多少,扣除总分值3分的部分或全部,件数超过本部门全年具体行政行为总件数10%(包括10%),扣除全部分值3分;
7、作出审批、许可、收费、检查、处罚以及采取强制措施,有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作依据的,分值3分。没有合法依据的,扣除全部分值3分;
8、具体行政行为属职权范围内的,分值4分。超越职权的,扣除全部分值4分;
9、具体行政行为公平、公正的,分值4分。具体行政行为显失公平的,视情节,扣除总分值4分的部分或全部。
(三)行政行为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的,得分值29分
1、公开了本部门的办事制度和执法程序的,分值4分。未予公开的,扣除全部分值4分;
2、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出示证件执法的,分值5分。有不持证上岗或不出示证件执法的,视人次多少,扣除总分值5分的部分或全部,人次数量超过本部门总人数10%的(包括10%),扣除全部分值5分;
3、具体行政行为具备了法定形式的,分值4分。不具备法定形式的,视件数多少,扣除总分值4分的部分或全部;
4、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期限内作出的,分值4分。未在法定期限内作出的,扣除总分值4分的部分或全部;
5、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的,分值5分。事实不清、证据不全的,扣除总分值5分的部分或全部;
6、拟作出听证范围内处罚决定,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的,分值3分。应告知而未告知的,扣除全部分值3分;
7、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依法告知了当事人有申请复议和提起诉讼的权利的,分值4分。没有告知当事人申请复议和诉讼权利的,扣除全部分值4分。
(四)依法行政各项制度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健全的,得分值25分
1、单位领导带头学习依法行政的有关法律知识,并定期组织本单位人员进行法律培训的,分值3分。未做到的,扣除全部分值3分;
2、确定一名领导主管本部门法制工作,并有专门的法制机构或法制工作人员负责本部门法制工作的,分值2分。没有做到的,扣除全部分值2分;
3、建立了本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度的,分值5分。没有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度的,扣除全部分值5分;
4、根据行政执法责任,建立了本部门依法行政情况和行政执法公务人员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考评制度的,分值3分。没有建立的,扣除全部分值3分;
5、及时接受和处理群众投诉,及时答复投诉人的,分值3分。未及时接受、处理投诉并答复投诉人的,视件数的多少,扣除总分值3分的部分或全部。件数超过本部门全年受理总数10%的(包括10%),扣除全部分值3分;
6、有健全的复议机构,办理复议案件合法、公正的,分值3分。没有做到的,扣除全部分值3分;
7、建立了本部门错案追究制度的,分值6分。未建立的,扣除全部分值6分。



1998年11月30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的意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劳动保障工作机构: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
中关于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的要求,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就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进
一步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高技能人才
为出发点,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做细做好,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工作做强做大。围绕技
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强化质量,
创新模式,扩展规模,直接有效地为企业和劳动者服务。2004年至2006年,要在确保质量
的前提下,实现鉴定数量每年递增20%,技师、高级技师三年新增50万人。
  二、健全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坚持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在评价标准上,
坚持国家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在评价机制上,坚持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在组织
实施上,坚持行政指导和技术支持相结合;在管理体制上,坚持属地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
要在大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的同时,加快企业在职职工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人
才评价方式的改革,逐步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
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在现有考核模式上,突出实际操
作能力和解决关键生产难题的考核要求,并增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要求;对知识技能型人才
的评价,应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突出新技术、新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要求;对复
合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强化综合性考核和多项技能
的考核。
  三、推进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工作。继续坚持面向市场、扩大范围、完善制度、提
高质量的指导思想,按照统一标准、命题、考务和证书等质量管理原则,完善职业技能鉴定
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技术支持和质量监督。提升管理水平和鉴定层次,扩大资格证书覆
盖面,逐步完善以城市为中心的鉴定实施体系,探索建立示范性中心鉴定所,着力做好企业
需求量大的高新技术应用领域技能人才评价工作。
  2004年至2006年,重点抓好200个左右从业人员多、技术要求高的职业(工种)的鉴
定工作,做到基础工作配套、管理运行规范,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以指导和推动企业、行
业和教育培训机构的技能鉴定工作。同时,积极开发市场需求的新职业(工种)项目,做好
部分新职业(工种)的全国统一鉴定工作。
  四、加快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改革。按照统一标准、现场考核、强化督导的原则,通
过生产现场的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的业绩评定等方法,重点评价企业职工执行操作规程、解
决生产问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劳动保障部门派遣质量督导员进行监督,按照统一的技
术标准和工作规范,指导企业考核工作,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劳动保障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选择部分中央直属企业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各
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可结合本地区实际选择部分大、中型企业开展试点工作。试点企业按照国
家职业标准的统一要求,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和岗位要求,可对国家题库确定的考核内容进行
30%的调整。考核合格者,根据企业要求,可按规定核发职业资格证书或出具统一的考核成绩
证明,并列入职业技能鉴定的统计范围。
  五、积极推进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帮助、支持和指导职业教育
培训机构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毕(结)业生参加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定期发布职业院校与职
业分类标准对应目录,做好职业资格认证与专业设置的对接服务。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发挥优势的原则,确定一批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
  对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标准设置专业的职业院校,其毕业生职业技能鉴定可与学校教学
考核结合起来,凡能一致的要避免重复考核。各地要加大工作力度,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
选择10-20所具备条件的院校扩展资格认证工作。对参加资格认证的院校应按照国家职业标
准的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采取单元式教学、模块化考核、
学分制管理的办法,突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使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的管理
和质量督导,建立对毕业生跟踪考核和业绩评价机制。
  六、加强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考评工作。对于社会通用性强的职业(工种)的技师考评可
采用社会化鉴定的方式,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任”的原则,实行
鉴定机构考核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考评办法。对于企业生产一线技术复杂和操作性强的职业
(工种),技师考评可采取企业内业绩评定的方式,实行能力考核与业绩评定相结合的考评办
法。能力考核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业绩评定突出实际贡献。企业可根据职业标准的要求和生
产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技师考评的要素和内容,组织开展技师考核鉴定工作。对有突出贡献
的技术骨干可破格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
  七、强化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管理。在规范鉴定工作体系的基础上,加快建立职业技能
鉴定质量督导制度,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鉴定的工作规范、技术标准
和管理规程。推行鉴定机构质量认证标准,建立考评人员和质量督导人员诚信培训和考核记
录制度,坚持对各地区、各行业的质量管理情况按季度进行定期通报。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
构和考评人员年检制度,对优秀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通过质量认证
标准并连续两年年检合格者,可在3年内予以免检。对于连续两年年检不合格或在一年之内
没有开展鉴定工作的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要予以撤销。
  八、健全鉴定工作的违规退出和惩处机制。对经查实存在违规行为的鉴定机构、考评人
员和质量督导人员,第一次予以通报警告,限期改正;第二次取消其参加鉴定活动的资格。
对于违反规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考核活动的地区和行业,上级主管部门可根据情况停止其
开展相关职业鉴定活动。对于经查实存在重大违规行为的,可提请其主管部门对责任人予以
行政处罚。对于违反国家法律和法规,构成刑事责任的,要依法提请有关部门惩处。
  九、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工作。坚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指导
思想,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专业机构的作用,定期修订和完善国家职业标准,建立动态、开
放的职业分类与标准体系。实施《三年三千种职业培训教材开发计划》,加快教材开发工作。
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创新鉴定技术和考评方法。严格标准和题库的开发与使用管理,有条件
的地区和行业,可试行命题统一管理,鉴定内容公开,考核现场抽签确定鉴定项目的办法。
完善考务管理系统,规范考务管理流程,结合模块认证试点,探索签证式、写实性的证书管
理方式,建立证书查询系统。推进国家职业资格在线工程建设,扩大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应
用范围,加快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步伐。
  十、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技能竞赛的沟通机制。鼓励企业、行业和地方开展各种形
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群众性岗位练兵活动,选拔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带头人。在各类技能竞
赛中获得优秀名次的选手,可按有关规定直接晋升技术等级或优先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
  十一、进一步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制度紧密结合。认真贯彻实施“先培训后就业、
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指导用人单位把好就业准入的入口关。用人单位在招用技
术工种劳动者时,应从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择优录用;招用非技术工种的劳动者,
也应从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中选择。职业介绍机构要把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作为一项基本工
作要求,在显著位置公告就业准入的职业目录,在发布技术工种人员招聘广告时,对应聘人
员条件注明职业资格要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要予以纠正和查处。
  十二、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企业劳动工资制度的衔接。指导企业大力推行“使用与
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做法,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企业职工培训、
考核和工资分配中的杠杆作用,建立职工凭技能得到使用和晋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
的激励机制。要把高技能人才占职工总量的比重作为企业参加投标、评优、资质评估的必要
条件。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和津贴制度,汇集、公布技能人才工资市场价位,完善高技能人
才同业交流机制。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二○○四年四月三十日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对外资企业将其财产或者权益对外抵押问题的答复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对外资企业将其财产或者权益对外抵押问题的答复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天津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你委津经贸资管字(1996)第172号文悉。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外资企业将其财产或者权益对外抵押、转让,须经审批机关批准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本条所说的“对外抵押”,是指外资企业将其财产或者权益向中国境外的金融机构(包括其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
公司或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进行抵押。
外资企业将其财产或者权益对外抵押必须遵循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并符合以下条件:
一、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规定如期缴付出资;
二、企业抵押贷款后,其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比例应符合《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比例的暂行规定》的规定;
三、抵押期限不超过企业经营期限。
在执行上述规定时,审批机关应当要求申请抵押的企业提供下列文件:
一、企业将其财产或者权益对外抵押的申请。该申请应说明抵押原因、抵押物和抵押权人名称并做如下保证:在提交本申请之前,该抵押物未曾设立担保物权;或该抵押物曾设立了担保物权,但该企业已将有关事实通知抵押合同中所述之抵押权人;
二、企业章程;
三、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四、中国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验资报告和有关抵押物的产权证明;
五、企业董事会或其最高权力机构关于同意抵押企业财产或者权益的决议;
六、抵押合同副本。
审批机关对上述文件审核无误后,可向企业做同意批复并抄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外汇管理机关。
请你委遵照执行,如有问题,及时请示。

附件 关于同意××公司抵押财产(或者权益)的批复(供参考使用)

××公司:
你公司关于××的申请及有关文件收悉,经审查,符合
中国有关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同意你公司将申请中所述抵
押物抵押给××(抵押权人名称)。请于收到本批复后30日
内持本批复及有关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
备案。
(审批机关名称)
一九九六年十月三十一日



1996年10月31日